資料摘編第102期:把握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努力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努力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突破。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必須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通過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新時代十年,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經濟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上取得重大突破,邁出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也要看到,雖然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績顯著,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動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戰略部署。我們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構建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要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機遇和產業升級方向,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引導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加大西部、內陸和沿邊地區開放力度,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深化雙邊、多邊、區域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